|
本帖最后由 无序 于 2025-3-24 08:41 编辑
《七品芝麻官》《天官赐福》《童子献寿》《六臂哪吒》……“形神兼备,连骨相里的故事都透出来了!真传神啊!”郑州大学留学生、来自阿尔巴尼亚的迪文(Dion Islami)仔细观察着陈列在展柜内造型各异的面塑作品,不由得发出感叹。
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,面塑艺术起源于汉代,俗称面花或捏面人。它使用面粉、糯米粉等原料,制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和人物形象。郑州面塑起源于清末,经过4代传承,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,并于2015年被列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
崔勇锐的面塑作品。
“欢迎来学习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——面塑。”近日,迪文同记者一起拜访了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(面塑)代表性传承人、郑州面塑第4代传承人崔勇锐,学习面塑技艺。
一桌、一椅、一面团
走进崔勇锐的工作室,一桌、一椅和一团面立即映入眼帘。在崔勇锐的手中,普通的面团变成了陈列柜中摆放的大大小小、栩栩如生的精美面塑艺术品。
“这个描绘的是传统戏曲中的一个场景,这个则是门神。”“那这个外形神似兔子一样的人物是什么呢?”面对迪文的疑问,崔勇锐介绍道:“在中国民间,有一个词叫‘兔儿爷’,就是这种形象。兔儿爷骑老虎,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代表着勇敢、勇猛之意。”
河南是非遗资源大省,截至目前,共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4个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5个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30个。为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,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,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河南国际传播中心、大河网,共同推出“我在河南学非遗”双语视频系列报道,邀请在豫工作生活的外国朋友体验了解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从非遗视角认识河南、了解中国。《国潮“手办” 千人一“面”》,看阿尔巴尼亚小伙迪文的面塑初体验。
来自圈子: 手办雕塑 |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|